在数字中国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浪潮中,南京师范大学“智游无尽”项目团队以青春智慧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,奋力书写中华文化传承的创新篇章。项目核心成果“人工智能微短剧赋能文旅智能体”平台通过构建智能化全链路,为讲好中国故事、焕新文旅产业注入青春力量,展现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创新活力与使命担当。
图1为 团队成员访谈各省文旅点游客、景区工作人员及当地居民照片
响应国家战略,破解文旅传播困境
项目紧扣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《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》的时代要求,直面当前文旅宣传中“内容同质化、传播低效化、互动薄弱化”等痛点。团队调研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,深入考察4762个文化地标,构建起国内首个“文旅IP智能数据库”。调研发现,文旅宣传现状矛盾突出,新时代文旅宣传困境亟须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加以解决。相较于传统短视频拍摄的高成本、长周期、重人力模式,AI技术的介入为“微短剧+文旅”模式提供了轻量化、批量化、个性化的新路径,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引擎。
图2为 团队成员于全国各地进行文旅IP实地走访
技术赋能文化,打造剧景共生新范式
基于前期对全国文旅IP的深度调研及微短剧制作实践经验,团队自主研发“文旅AI短剧智能体平台”,创新性实现“剧本创作→分镜描述→图片生成→视频生成→智能优化”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。平台成功突破三大关键技术瓶颈:全链路可控技术使微短剧标准化量产成为可能;“CharacterLock”算法保障角色、场景及文化元素保持一致性;文旅元素智能嵌入技术基于知识图谱自动识别,同时融入非遗技艺、民俗活动等文化符号,真正做到“一剧一景一文化”。这些技术创新最终达成“一剧藏百景”的深度叙事效果,让每部微短剧都成为一座文化的数字博物馆。
图3为 “文旅AI短剧智能体平台”视频生成界面
以剧为媒,团队搭建“流量—体验—消费”转化通道,激活文旅智能体商业价值。目前,平台已成功生成《终极考验》《瓷语千年》等30余部文化底蕴深厚的微短剧,全网播放量突破70万次。其中,《美猴王》有效带动连云港相关文旅互动率显著提升,《云和梯田》更实现周边民宿预订量的实际增长。团队着力“剧景共融、深度绑定”,通过“以剧带景、以景促剧”的模式,助推一批文旅场景“借剧出圈”,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双丰收。
图4为 团队于江苏网文谷扬子江网络视听剧本创作中心揭牌仪式
深化实践育人,构建产学研融合生态
项目坚持“以剧润心、以剧促升、以剧赋能”的理念,构建起“智创内容—智联产业—智拓文明”三维融合体系:在文化传播国际化方面,团队联合杭州“榴莲会”、GaGro创新青年论坛等平台开展海外推广,向全球青年生动展现中华文化魅力,推动文化“走出去”;在产业赋能实体化方面,与阅文集团、图萌科技等12家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,在全国15个省市落地实践基地,将内容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,服务地方文旅发展;在学术研究前沿化方面,项目实践同步催生《“人的文学”;人工智能时代文学的重要维度》等科研成果,引领学术探索方向。
团队为广大文旅经营主体搭建更加广阔的合作平台,鼓励更多的制作机构、创作者到中国各省文旅场景中去创作,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跟着微短剧“解锁”中国、畅游中国。在这一过程中,广大微短剧制作机构和省内文旅微短剧取景地能够双向奔赴、双向赋能,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“微短剧+文旅”融合发展之路,用微短剧的“小屏幕”打开中国文旅的“大世界”,让更多人在“追剧”中爱上中国、读懂中国。
图5为 团队成果在知名媒体的相关报道
成果广受认可,彰显青年科技担当
项目成果受到钱志新(原江苏省发改委主任)等专家的高度评价:“探索出数字内容生产的新路径,为文旅传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智能化解决方案。”团队事迹获人民网、新华网等22家权威媒体报道,并荣获中国青年报“千校千项”优秀项目、全国大学生“三下乡”中华文化传承团等国家级荣誉。未来,团队将持续优化AI创作算法,深化“虚实共生”的文旅体验创新,不负众望、不负所托,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智能动能。
结语
“智游无尽”项目是南师大学子积极响应国家“科技强国”“文化自信”号召的生动实践,通过“技术+文化+体验”融合模式,推动微短剧从“传播工具”向“数字文旅新业态”升级,进而提升“微短剧+文旅”的交互性体验。团队负责人贝家悦表示:“我们以AIGC技术为帆,以讲好中国文旅故事为舵,诚挚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‘跟着我们的剧,去旅行’。”这支充满活力的青年科创队伍,正用技术的温度活化千年文脉,以AI焕新文化,以科技赋能旅程——开启文化强国“智游无尽”的新时代。
(供稿:南京师范大学“智游无尽”项目团队)
推荐阅读: